訪客人數
0560056
(102/9/1起)
|
~縣長宣示「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
•前言 總統特別指示,中央及地方政府秉持「料敵從寬、禦敵從嚴、超前佈署、預置兵力、隨時防災」的原則,辦理各項防災工作。完整之防災教育計畫應貫徹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這四個階段,即使遇到再大的災害,也可將災情減緩、減少。
•完整防災教育計畫 (一)減災工作 1. 加強學校知識教育:透過校內的教學觀摩,建立各項有關災害之生成原因、危險性說明,並建立教學檔案,提供教師教學教材與學生對於災害之了解。 2. 調查校園災害潛勢:分別為針對地震、颱洪、坡地及人為災害潛勢調查,各學校單位可透過「學校災害潛勢管理平台」查閱相關資料,並據此進行校園安全性補強、校園避難所之規劃,以及設計符合自身需求之校園防災計畫,並且進一步與社區防災計畫聯結。 3. 檢視校園建築設施:建立校園內各項建築物耐震補強與各項公共設施之防災功能查檢方法,包括各項災害災潛勢因子調查表、建築物與設施平時之檢查、維護,防災功能之簡易評估表格,並配合教育處,邀請建築師與結構工程師蒞校做校園建築的檢查。 4.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為落實災前備災、提昇救災效率及迅速復舊重建等工作,本校須擬定『學校災害防救計畫』,以建立災害防救體系及緊急應變程序,使資源靈活調度,達減災、消災與快速緊急應變與復原之功效。 5. 公佈緊急疏散路線圖:平時讓全校師生知悉安全避難地點、疏散人員清楚任務編組,並指定哪班該去哪處地點避難,避免擁擠,若有班級無法及時到達指定地點避難時,也備有較安全空間來容納。
(二)整備工作 1. 編組學校防災應變組織:以學校各處室平時業務範圍及性質來負責各項減災工作,指揮官及各組組長均指定職務代理人,避免搶救災工作中斷。為了有效利用人力資源,發揮最大的救災效益,事先建立教職員緊急時期上班的體制,並有救災人員報到表。災害發生當天,應立即停止休假,依學校排定之輪值時間出勤。 2. 建立緊急疏散與救護程序:當實際災害發生時,校長(指揮官)視災情程度,啟動應變組織,或是啟動幾個組以應付災情。為有效增加緊急疏散的效率與行動力,平時依緊急疏散路線圖,調查避難路徑有無障礙,如有障礙物立即清理。並以圖表方式表達疏散路線和疏散地點,加以演練,以加深師生印象。 3. 熟悉災情收集與通報機制:學校在災害發生時,詳細調查學生、教職員工、設施設備等的受災情況,並將結果由傳真、通話、網路通聯或其他確實方法,通報花蓮縣政府教育處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校安中心)。 4. 建立學生緊急安置收容、引導與家長的聯繫管道:學校建立學生緊急連絡資料,內容包括家長、代理人的聯絡方式、通訊地址等相關事項,以便災害發生時,可連絡家長或指定聯絡人來接學生回家或通知學生相關訊息、措施。若暫時無法離校時,擬定避難引導路線、緊急避難場所及避難場所管理計畫。 5. 建立防災生活圈救災資源之支援協定:學校主動與地方行政單位(鄰里)、消防單位、醫療單位、警察單位、紅十字會、教師會、家長會或校友會,協調災時所能提供的搶救災資源及人力部署支援,應立支援機構之通訊錄,並調查各單位相關資訊,以在第一時間內請求所需支援。也可以請求社區提供具有專長的社區義工名單,協助學校搶救災之進行。 6. 實施災害防救演練訓練:為了要使學生與教職員工在災害發生時能安全且迅速地避難,學校落實國內推動防災教育政策於每學期開學一個月內辦理防災演練,以及配合縣政府辦理無預警防災演練,實施防災訓練,模擬災害發生之狀況與災害應變措施,定期與相關機關所屬人員、社區居民、防救團體等共同參與訓練及演習,期使師生平日即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三)應變工作 1. 應變機制啟動:災害發生時,校長應立即評估災害狀況,必要時得設置災害應變中心,災害應變中心應包括災害應變組織之各種應變小組,此外還可以視災害情況彈性的調整組織架構。教職員除了分擔學校防災計畫之任務外,有時也要視情況採取行動,以確保學生的安全。 2. 緊急疏散措施:為了確保學生的安全,需依照指示迅速行動,在這段時間內依照學生所在地點可區分為,教室內、教室外等情況。在教室內的學生,應迅速遠離磚牆隔間部分,盡量靠近建物中央主結構牆,或躲蹲坐於堅固課桌旁,老師應指導其避難於桌邊,並盡量遠離或背對窗戶。在室外的學生,則嚴禁其闖入室內,遠離建物、屋簷、電線,而到空曠處,以防墜落物擊傷,並嚴禁使用蠟燭、火柴或其他火種,以免瓦斯洩露時引發爆炸。 3. 緊急救護與救助實施:學校防災避難救護圈之劃設,可考慮跨行政區、里界及其鄰近區域醫療單位,協調相互間的防救與合作支援機制,建立緊急救助指揮中心與上級指揮中心的派遣支援機制,並在平時之防災演練上加強宣導,增加師生們防災意識與救助效率。 4. 緊急收容與協助實施:災害發生後除了避難場所及救護設施設備的完善外,更重要的是更完整、明確的緊急應變作業程序及復原計畫,校園擔負著社區防災避難場所的重任,此一場所提供大面積之開放空間以作為安全收容之場所,待災害穩定至某一程度後,再進行後續的救助活動,同時也是醫療體系之臨時醫療場地。對於受難學生迅速予以編組管理,便利指揮層互利互助;並應運用組織,動員收容學生協助救災與復建;若遇停水、停電某特殊情況時,必須成立專責單位辦理。 5. 救災資源之支援措施:災害發生後,人員自然會尋求緊急避難之場所,因此救災以校內現有開放空間為主要規劃,收容避難據點乃在提供當地人員獲得各種資訊、物資的場所,因此必須具備較完整之設施以供庇護,且同時能為受傷之避難人員中長期之收容場所,故平時即應儲備消防器材、食物及水源,以供緊急支援之使用。 6. 社區防災生活圈之應變啟動:社區防災係指於社區性重大災害在減災、整備、應變和災後復原階段,實施(1)緊急救援(2)緊急輸送(3)物資供應配給(4)避難場所開放與管理作業及(5)臨時避難場所供給準備等作業,落實防救災活動和快速塑造災後復舊重建階段作業之安全區域。 7. 危險建物與設施區域之劃定:災害發生後依照學校建物與設施之受損情況,劃定危險區域,並設置警示帶及警告標語,避免學生闖入危險區域,以防止災害發生後又造成二次災害的不幸事件。
(四)復原工作 1. 供水供電緊急處理:學校對於地震造成設施、設備與維生管線等損壞之相關事宜,以飲用水系統為優先,因其衛生、安全與否關係著全校師生身體的健康,故以改善學校飲用水設施,使飲用水均能達到法定之標準,視為當務之急。電力系統亦是另一重點,照明設備及教學設備都需用電,恢復電力改善學生的讀書環境。故立即通知相關業者(如自來水公司及台灣電力公司等),派遣專業技術人員緊急檢查所管設施、設備,掌握其受損情形,並對設施、設備與維生管線進行緊急修復及供應之措施,以防止二次災害,確保師生之正常生活。 2. 受災學校及師生之補助措施:學生學費減免、就學輔助、急難救助等,學校對學生家庭受災情形進行了解,如學生家庭受災狀況及經濟情況面臨困境,即擬定相關補助等措施、標準,如學雜費減免、獎助學金、急難救助...等,使學生得以繼續學業,避免因失學中輟而衍生更多社會問題。 3. 學生補課、復課之實施:學校受災視校園安全與否進行停課、復課、補課措施,如在原校地復課,請上級機關協助簡易教室之興建;如原校地安全堪虞時,請求上級機關協助安排學生至鄰近學校或其他適當地方上課。補課依本校課程整體計畫,停課、復課、補課措施。 4. 落實捐款及捐贈物資之分配與管理:各界捐贈之捐款及物資,除由專責單位統一分配、管理、運用外,亦須公開徵信以建立公開、公平、公正之形象。 5. 災後環境復原:學校對於災後環境衛生之維護,設置臨時廁所,並就排泄物及垃圾之處理等採取必要措施,以保持校園衛生整潔,並加強防疫與食品衛生管理等相關計畫;其次,建立廢棄物、垃圾、瓦礫等處理方法,設置臨時放置場,循序進行蒐集、分類、搬運及處置等程序,以迅速整潔校園,並避免製造環境污染,另採取消毒等措施,以維護師生之健康。 6. 設施復原重建方向整合 (1)災情復舊項目:學校對於地震造成建築物、構造物與校園設施等毀壞的相關事宜,學校申請相關公會派遣專業技術人員,針對受災建築物之危險度進行鑑定,評定建物及設施之損害等級,並依等級之輕重進行緊急拆除、修復與補強措施。 (2)地震災區校園之營造:學校成立「校園重建規劃小組」,展開重建規劃工作。重建小組由家長代表、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者專家所組成,共同參與校舍重建之意見,結合社區發展城鄉新風貌政策,擬具地方特色、教育改革新理念、未來發展性規劃內容,期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7. 學生心靈災後教育輔導:學生心靈教育宣導由學校輔導處規劃,動員學校所有教師及鄰近相關人力機構,進行學生心靈輔導工作。主要工作項目包括:支援協助學生進行班級宣導、個別輔導、宣導工作諮商服務。
•他國經驗 ~ 日本防災教育向下紮根成功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下午兩點四十六分,日本東北外海發生自觀測以來最大規模的九級地震。死亡及失蹤人數超過兩萬人,創下日本戰後最高的受災紀錄。三一一地震當天,與東京都隔著一條江戶川的市川市也發生五級地震。因為電話線路不通,伊藤太太雖沒接到緊急聯絡網的電話,還是與鄰居太太走到學校接孩子。到了學校,各學年的小朋友在老師指揮下,按學年、班級排列整齊;家長也同樣排列在孩子班級的正對面。首先,由教務主任對家長說明地震發生後如何確保學童安全,及一連串的避難動作;然後各班級導師拿著班級通訊錄,一一確認是學生家長後,才交付學童給接領走。「就像避難訓練時一樣,沒有混亂或慌張,」伊藤太太說。「不過,小朋友椅子背後都掛著的防災頭巾(一種耐火、耐衝撞的軟帽),那天戴著它的小朋友並不多,」伊藤太太指出,「還有在電話不通的情況下,學校要如何緊急聯絡上家長,也是將來該解決的。」出處:親子天下22期
•結論 縣長在「災害防救兵棋推演演習會」中,宣示各級單位應秉持「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態度從事防災準備工作。因此各校推展災害管理及防災教育工作時,應著重培養具有現代防災素養的學生,促使防災教育向下扎根,以達全面性防災教育持續發展之目標。
|
|